安全饮食需注意食材选择、加工方式、储存条件、个人卫生及过敏预防五个方面。
优先选购新鲜当季食材,肉类选择有检疫标志的产品,避免购买颜色异常或气味刺鼻的食物。蔬菜水果需观察表面是否完整无腐烂,散装食品注意查看保质期。购买预包装食品要检查生产许可证编号和营养成分表,警惕三无产品。
生熟食品需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砧板和刀具。肉类、禽类、水产品必须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四季豆等豆类需充分煮熟破坏植物血球凝集素。凉拌菜建议用沸水焯烫30秒,剩菜复热需煮沸3分钟以上。
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超过2小时,冷藏需在4℃以下且不超过3天。生肉应置于冰箱最下层防止汁液污染其他食物,鸡蛋储存时钝端朝上。干货类需密封防潮,食用油避免阳光直射,开封后建议3个月内用完。
处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手20秒以上,佩戴专用围裙和帽子。烹饪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面部,打喷嚏时需远离食材。定期更换厨房抹布,餐具消毒可采用煮沸或蒸汽方式,砧板使用后需立即清洗并晾干。
婴幼儿首次尝试鸡蛋、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应少量测试。餐厅就餐需主动告知过敏史,查看食品标签中是否含麸质、乳糖等致敏成分。家中常备抗组胺药物,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
日常饮食中可增加大蒜、生姜等天然抗菌食材,适量饮用酸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处理海鲜时佩戴手套防止创伤弧菌感染,野生菌类必须经专业人员鉴别方可食用。外出就餐选择量化分级B级以上的餐饮单位,避免食用明显变质的腌制品。定期清理冰箱过期食品,发霉食物需整包丢弃不可切除霉变部分后食用。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需严格执行食品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