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瘙痒可能由皮肤干燥、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湿疹或神经性皮炎引起,抓挠会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秋冬季节皮脂分泌减少或频繁洗浴会导致足跟角质层水分流失,出现细裂纹伴瘙痒。建议使用含尿素、凡士林的保湿霜,避免使用碱性肥皂。老年人因皮脂腺萎缩更易出现此情况。
足癣脚气是最常见病因,红色毛癣菌感染会导致足跟脱屑、环形红斑,夜间瘙痒明显。可能与共用拖鞋、健身房赤足行走有关,表现为趾缝糜烂蔓延至足跟。需抗真菌药物治疗。
袜子染料、鞋胶或清洁剂中的镍、铬等过敏原会引发局部红斑、丘疹。常见于新购鞋袜后出现,瘙痒感在脱离过敏原后减轻。冷敷可缓解急性期症状。
遗传性过敏体质者足跟部可能出现对称性丘疱疹,抓破后渗出黄色液体。过度清洁、精神紧张是诱因,表现为皮肤增厚、苔藓样变。需避免热水烫洗。
长期焦虑或内分泌紊乱会导致足跟局部皮肤出现扁平丘疹,越抓越厚形成皮革样改变。瘙痒呈阵发性加剧,夜间尤为明显。压力管理有助于症状改善。
建议选择纯棉透气袜,每日用温水清洗后彻底擦干足部。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可尝试冷敷或轻拍代替搔抓。若出现脓疱、发热或皮疹扩散,需及时就医排除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保持居家环境湿度40%-60%,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