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避孕药可有效避孕,同时可能调节月经周期、改善痤疮、降低妇科肿瘤风险,但也可能引发恶心、乳房胀痛等副作用。其作用主要与药物成分、服用周期、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增厚宫颈黏液阻止精子穿透、改变子宫内膜环境干扰受精卵着床三重机制实现高效避孕,正确使用避孕成功率可达99%以上。短效避孕药需每日定时服用,紧急避孕药仅作为事后补救措施。
孕激素成分能使子宫内膜规律增生脱落,改善功能性子宫出血、经量过多等问题,使月经周期稳定在28-30天。部分女性可能出现突破性出血,通常2-3个周期后自行缓解。
含炔雌醇的避孕药能抑制雄激素分泌,减少皮脂腺活性,对激素性痤疮有明显改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约60%使用者痤疮程度减轻,效果通常在服药3-6个月后显现。
持续服用5年以上可使卵巢癌风险降低40%,子宫内膜癌风险减少50%。但乳腺癌风险可能轻微上升,停药10年后该风险消失。有家族肿瘤史者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可能引起水钠潴留导致体重增加1-2公斤,少数人出现糖耐量异常。新型避孕药含屈螺酮等成分可对抗醛固酮作用,减轻水肿症状。建议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压血糖。
服用避孕药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深色蔬菜摄入以减轻恶心反应;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预防血栓风险;每年需进行乳腺超声、肝肾功能检查。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严重腹痛等血管栓塞征兆应立即就医。不同剂型避孕药适应人群差异较大,建议妇科医生指导下选择,避免自行更换药物种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