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可食用部分包括肉质和体液,但内脏可能积累重金属需谨慎处理。
牡蛎闭合肌和裙边肉质富含蛋白质、锌等营养素,可直接食用。新鲜牡蛎肉质呈乳白色或淡灰色,烹饪时建议清蒸或生食,高温能杀灭部分寄生虫。若发现肉质发黏、异味则需丢弃。
牡蛎体内海水和代谢体液含游离氨基酸、牛磺酸,是鲜味主要来源。清洗时建议保留部分体液,制作刺身可搭配柠檬汁杀菌,烹调海鲜粥时体液能提升风味。变质体液化脓状需整只废弃。
消化腺可能富集镉、铅等重金属,尤其近工业区生长的牡蛎。食用前可轻挤去除深绿色内脏团,或选择养殖周期短的品种。每周食用量建议不超过500克,孕妇儿童应减少摄入。
碳酸钙外壳不可食用但可熬制高汤,需彻底刷洗去除藤壶等附着物。破壳时注意碎片混入肉质,专业开壳器比刀具更安全。外壳粉末可作土壤改良剂,但需高温消毒处理。
生殖腺颜色随季节变化,橙红色期富含DHA可食用,黑色期可能含代谢废物。鳃部滤食结构易藏匿微生物,建议烹调至全熟。发现珍珠需立即吐出防止硌牙,直径超5毫米可能损伤消化道。
日常食用建议选择冷链运输的鲜活牡蛎,搭配生姜紫苏杀菌,避免与寒凉食物同食。清蒸时加入蒜蓉粉丝可促进锌吸收,生食需蘸取芥末酱油杀菌。每周2-3只为宜,慢性肝炎患者应避免生食。外壳残留可用牙刷蘸小苏打清洁,开壳后肉质应在2小时内烹调完毕,冷藏不超过24小时。运动后补充牡蛎可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但痛风发作期需禁食。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