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热可通过饮食调理、运动排汗、中药调理、生活习惯调整、穴位按摩等方法祛除。
湿热体质者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清热利湿食材。推荐薏米红豆粥:薏米30克、赤小豆20克煮粥,每日早餐食用;冬瓜海带汤:冬瓜200克、干海带10克炖煮,利尿祛湿;绿豆百合汤:绿豆50克、鲜百合30克煮汤,清热解毒。忌食烧烤、火锅、甜腻糕点等助湿生热食物。
适度有氧运动能促进汗液排出湿热。建议选择慢跑每次30分钟,每周3次、八段锦早晚各1遍、游泳每周2次,每次45分钟。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湿邪复侵。注意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防止气随汗泄。
常用方剂包括茵陈五苓散茵陈蒿15克、茯苓12克配伍、三仁汤杏仁10克、白蔻仁6克煎服、龙胆泻肝丸成药每次6克,每日2次。湿热下注者可选用二妙丸,肝胆湿热适用甘露消毒丹。需中医辨证后使用,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
保持居所通风干燥,湿度控制在50%左右。夜间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伤阴助湿。穿着棉麻透气衣物,出汗后及时更换。避免久坐湿地,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每天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加入艾叶20克效果更佳。
每日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3分钟,配合足三里膝盖下3寸揉按;背部膀胱经刮痧每周1次,重点在脾俞、胃俞部位;耳穴贴压取脾、三焦、内分泌等反射区。按摩前后饮用温开水200毫升促进代谢。
湿热体质者需长期调理,建议晨起空腹喝淡竹叶水干竹叶5克冲泡,午餐后饮用陈皮山楂茶陈皮3克、山楂10克。适当增加燕麦、荞麦等粗粮摄入,配合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出现口苦黏腻、大便粘马桶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时,需到中医科进行体质辨识和系统调理。日常可观察舌苔变化,厚腻苔逐渐变薄说明湿热减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