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可能增加血栓风险,主要与雌激素含量、个体体质、服药时长、生活习惯、潜在疾病等因素相关。
含雌激素的避孕药会改变凝血功能,促进凝血因子合成。选择低雌激素配方或纯孕激素避孕药可降低风险,如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
存在凝血基因突变、肥胖、高龄35岁以上人群风险更高。用药前需筛查血栓家族史,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连续使用超过1年风险累积增加。建议每6个月评估用药必要性,可采用避孕套、宫内节育器等非药物避孕方式交替使用。
久坐、吸烟、饮水不足会协同增加血栓概率。每日保证2000ml饮水,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戒烟可显著改善循环状态。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放大药物副作用。控制基础疾病后,可考虑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局部作用避孕装置。
日常增加深海鱼、纳豆等抗凝食物摄入,每周进行3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服药期间出现腿肿、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定期监测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