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热可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运动排汗、作息调整、穴位按摩等方法改善。
湿热体质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推荐食用薏米、赤小豆、冬瓜等利湿食材。薏米粥能健脾渗湿,赤小豆煮水可利尿消肿,冬瓜汤有助于清热化湿。日常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避免冰镇饮品加重湿气滞留。
中医常用茵陈蒿汤、三仁汤、龙胆泻肝汤等方剂。茵陈蒿汤适用于肝胆湿热,三仁汤针对脾胃湿热,龙胆泻肝汤适合湿热下注引起的泌尿问题。需经中医辨证后使用,避免自行服药。
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促进排汗排湿,推荐八段锦、慢跑、游泳等。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可疏通水道,游泳能通过水压促进代谢,每次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伤阴。
保证23点前入睡有助于肝胆排毒,午间适当休息避免耗气。湿热体质者应避免熬夜,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运行时间,规律作息能增强脾脏运化水湿功能。
每日按压阴陵泉、丰隆、足三里等穴位。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丰隆穴在外踝尖上8寸,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每个穴位按压3-5分钟可健脾祛湿,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湿热体质需长期调理,建议多食用芹菜、苦瓜、绿豆等清热食物,坚持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久坐久卧。夏季可适当增加玉米须、车前草等利水代茶饮,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外湿入侵。严重湿热症状如皮肤溃烂、小便灼痛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日常保持居所通风干燥,选择棉麻透气衣物,有助于湿气散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