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饮食失调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社会文化压力、家庭环境、心理因素及青春期生理变化有关。
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的青少年患病风险增加3-4倍,特定基因如5-HT2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神经性厌食症相关。治疗需结合基因检测制定个性化方案,常用药物包括氟西汀等SSRIs类药物,认知行为疗法需持续12-16周。
社交媒体宣扬的"理想身材"标准使62%青少年产生体型焦虑,过度节食或暴食行为发生率提升。建议限制每日社交软件使用在2小时内,参与形体正念训练,学校可开展媒体素养课程每周1-2次。
父母过度关注体重或存在饮食偏见的家庭,子女进食障碍风险升高2.3倍。家庭治疗中需改善餐桌沟通方式,建立每周3次共同进餐制度,避免使用"胖瘦"等评价性语言。
焦虑抑郁共病率达45%,完美主义倾向者更易出现补偿性催吐行为。辩证行为疗法可改善情绪调节,配合正念饮食练习每日15分钟,严重病例需联合奥氮平等情绪稳定剂。
青春期激素波动影响下丘脑食欲调节中枢,女生月经初潮后雌激素变化可能引发限制性进食。建议监测骨密度变化,补充维生素D800IU/日,进行抗阻训练每周3次维持肌肉量。
饮食上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1.2g/kg体重,选择三文鱼、藜麦等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运动推荐瑜伽和游泳等低冲击项目,避免过度消耗;护理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建立包含营养师、心理医师的多学科干预团队。家长应学习RED-S相对能量缺乏综合征预警信号,及时发现运动相关进食障碍。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