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脑勺下方的凹陷部位称为枕下凹,是颅骨与颈椎连接处的自然生理结构,与肌肉附着、神经血管走行密切相关。
枕下凹位于枕骨大孔下方,由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表面覆盖头后小直肌和头半棘肌。该区域分布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椎动脉,过度按压可能引发头晕或疼痛。
作为头部旋转的支点,枕下凹协助完成点头、摇头动作。其凹陷结构为椎动脉提供保护通道,同时容纳丰富的淋巴组织,参与脑脊液循环调节。
深度异常加深可能提示颅底凹陷症,需MRI确诊;局部肿胀常见于淋巴结炎或外伤血肿;持续性疼痛可能与颈源性头痛、寰枢关节半脱位有关。
避免长时间低头压迫该区域,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按摩需避开正中线,采用拇指轻揉周边肌肉,每次不超过3分钟。
出现剧烈疼痛伴呕吐需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天性畸形需骨科评估是否手术;慢性疼痛可尝试超声引导下枕神经阻滞治疗。
保持颈部保暖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游泳和颈椎操能增强周围肌肉力量。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坚果、深海鱼,避免高盐饮食加重水肿。定期进行颈椎CT检查可早期发现骨质异常,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椎动脉血流情况。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