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可能通过激素调节改变月经周期,常见影响包括周期规律性变化、经量减少或点滴出血、经期不适减轻、停药后恢复延迟、罕见闭经。
避孕药中雌激素和孕激素会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变薄,导致月经周期更规律或缩短。部分女性服药初期可能出现突破性出血,通常3个月后适应。建议固定时间服药,漏服需12小时内补服。
孕激素成分抑制内膜增生,90%使用者经量减少30%-50%,少数出现点滴状出血。长期服用可能造成内膜暂时性萎缩,可选择含20μg雌激素的低剂量药物减轻影响,配合铁剂预防贫血。
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60%-80%女性痛经症状改善。特别适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持续用药3-6个月后效果显著。布洛芬等止痛药可辅助使用,热敷下腹每日15分钟增强效果。
停药后2-5天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量少色暗属正常现象。若停药3月未恢复月经,需排查垂体功能或卵巢早衰。建议每年停药1-2个月观察自然周期,超声监测内膜厚度应达5mm以上。
约2%女性出现持续性闭经,与药物抑制下丘脑-垂体轴有关。需检查FSH、AMH等指标排除早衰,必要时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重建周期。紧急避孕药一年使用不超过3次,多次使用可能扰乱周期。
服用避孕药期间建议补充维生素B族和镁元素,深海鱼每周2次维持激素平衡。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周150分钟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停药后备孕者需提前3个月补充叶酸400μg/日,基础体温监测排卵恢复情况。长期服药者每2年检查肝肾功能,乳房超声与宫颈癌筛查需定期进行。突发严重头痛或腿肿需立即就医排查血栓风险。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