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避孕存在哪些误区呢?做好避孕,是暂时没有准备要宝宝的夫妻必修的功课。但是夫妻避孕存在哪些误区呢?下面为您介绍。
一、夫妻避孕要避免哪些误区
女性朋友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容易陷入某些避孕的误区却不知道。信以为真地按照步骤去采取避孕方式,有时候是很危险的,虽然侥幸没有怀孕,但是还是存在一定风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在避孕方面大多会遇上什么问题呢?
误区1、侥幸心理,觉得偶然一次性生活不会导致怀孕
据不完全统计,在人流的女性当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怀孕不是那么容易,偶然一次性生活怀孕的几率很低。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每一次性生活都有怀孕的风险,切忌具有侥幸心理。
误区2、计算安全期即可避孕
一些女性月经周期较准,认为通过计算安全期即可达到避孕的作用。大多数妇女的月经周期的时间为24-32天,排卵发生在第12-18天。排卵后24小时如果卵子未能受精,卵细胞会自行死亡。精子在排出后,一般来说在三天以内能使卵子受精,但也有报道说性生活一星期后精子仍保留受精能力。所谓的“安全期”时间非常短,对于月经周期为28天的女性而言,这段“安全”的时间仅为1周左右。而且由于气候、饮食、情绪、环境等的变化,排卵时间也会发生波动,甚至发生额外排卵,因此安全期避孕的方法一点都不可靠。
误区3、新婚夫妇没有好的避孕方法
对于刚刚开始夫妻生活的夫妇而言,由于缺乏避孕方面的信息,加之由于紧张而导致避孕措施使用不当,因此突如其来的“蜜月宝宝”使很多新婚夫妇措手不及。因为紧张、避孕套使用不熟练,很多夫妇不愿意使用这种“屏障”,避孕套不是新婚之夜的首选。现代口服避孕药不影响性生活过程、可避免蜜月期间令人不快的月经来潮,因此是新婚夫妇更好的选择。
误区4、已生过小孩的女性只有上环
很多已生育过的女性认为只有上环一种避孕方法,妇女如患有子宫肌瘤、月经周期不规则、痛经等疾病则往往不适合放环。有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其实可供选择的方法较多,包括上环、口服避孕药(包括长效和短效)、避孕套、避孕针、皮下埋植、绝育等,国外还有更新颖的阴道避孕环。对于那些月经周期不规则、子宫肌瘤和痛经的妇女,现代口服避孕药是更好的选择,不仅可以可靠避孕,还可调整月经周期、缓解痛经。
误区5、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生育
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无任何临床资料表明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妇女的生育力会受到抑制。专家们认为,口服避孕药对生殖力没有丝毫不利影响,甚至可以认为,口服避孕药对妇女的生殖产生有利影响,因为口服避孕药可以减少盆腔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疾病发生的机会,而这些疾病可以降低妇女的生殖力或使妇女的生殖力彻底丧失。口服避孕药是一种可逆性的避孕措施,停药后,妇女的生育力即可恢复。生育力的恢复与口服避孕药服用的时间无关。
二、男女避孕的方法
1、自然避孕法包括中断性交和计算安全期法
中断性交必须在性高潮来临前,将丁丁抽出阴道外,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在射精之前有一些精子已经漏入阴道。此方法极其不可靠,长期使用可严重影响男性的身心健康,引起前列腺炎等疾病。新婚夫妇不宜使用。
大多数妇女的月经周期为24-32天。排卵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后24小时如果卵子未能受精,卵细胞会自行死亡。
精子在射出后,一般来说在三天以内能使卵子受精,但也有报道说性生活一星期后精子仍保留受精能力。如果除掉来月经的时间以及可能怀孕的时间,“安全期”时间很短,只有10天左右时间,而且新婚夫妇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生活规律被打破,很容易发生排卵时间改变或者额外排卵,因此新婚夫妇不宜通过计算安全期来避孕。
2、屏障措施
包括避孕套和阴道隔膜(女用避孕套)。在用避孕套之前,必须避免丁丁和阴道的接触。性交时避孕套须戴好,射精后,在丁丁疲软之前必须将丁丁(连同避孕套)拔出。否则避孕套可能会滑进阴道。建议在使用前检验一下避孕套是否有漏洞避孕套的缺点是影响性生活过程,新婚夫妇往往不愿意使用。而且新婚夫妇由于使用不熟练,导致避孕失败率较高;其优点是可预防性传播疾病。
避孕隔膜必须由医生选择好大小。建议在性生活之前安放好,建议同时使用杀精剂。性交结束后,避孕膜至少要过6小时后才能取出。但是,避孕隔膜不能阻止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通常新婚女性存在紧张情绪,很难正确放置阴道隔膜,不作为新婚夫妇首选的避孕方法。
3、激素避孕方法
口服避孕药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避孕措施,尤其在青少年和二十岁出头的妇女中间使用最为广泛。复合型口服避孕药含有两种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两种激素可以阻止卵巢中卵细胞的生长和成熟,也就阻止了排卵的发生。这意味着,如果正确服用口服避孕药,其避孕可靠性几乎达100%,远远高于避孕套的避孕可靠性,在可供新婚夫妇选择的避孕方法当中列举首位。
现代口服避孕药除了避孕以外,还能给妇女带来许多额外的好处,如:对月经周期的益处(减少痛经,经前综合征,调整月经周期更规则,自己调节周期的长短);改善多毛和痤疮;预防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降低盆腔炎发生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