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痛可能由多种妇科疾病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和痛经。这些疾病通常伴随异常出血、分泌物增多或排尿不适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多由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上行感染导致。急性发作时表现为下腹持续性坠痛,伴随发热和脓性分泌物。慢性盆腔炎可能引起输卵管粘连,增加不孕风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严重者需静脉给药。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盆腔其他部位,经期时病灶出血刺激腹膜引发剧痛。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及排便痛,部分患者伴有月经量增多。治疗包括药物抑制雌激素分泌或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中重度患者可能需长期管理。
生理性黄体囊肿通常引起轻微胀痛,病理性囊肿如畸胎瘤或囊腺瘤可能导致突发撕裂样疼痛。囊肿扭转或破裂时会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属于妇科急症。超声检查可明确囊肿性质,5厘米以上病理性囊肿建议手术切除。
肌瘤压迫盆腔神经或变性坏死时产生钝痛,黏膜下肌瘤还可能导致经期绞痛和贫血。快速增大的肌瘤可能发生红色变性引发急性腹痛。无症状小肌瘤可观察,症状明显者可采用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表现为经期前48小时痉挛性疼痛。继发性痛经常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疼痛持续时间更长。热敷、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排查器质性病变。
建议出现持续或剧烈小腹痛时尽早就医,日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冲洗阴道破坏菌群平衡。经期注意保暖,适量饮用姜茶缓解宫寒疼痛。每年进行妇科体检和宫颈癌筛查,35岁以上女性建议定期做盆腔超声。避免久坐不动,每周进行3-5次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降低感染风险。饮食上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食物以调节激素水平。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