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理期通常从月经第一天开始计算,平均周期为28天,实际时间受到激素水平、生活习惯、压力因素、疾病影响和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
月经周期主要由雌激素和孕激素调控。排卵前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排卵后孕激素维持内膜稳定性。若激素分泌失衡,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周期缩短或延长。
长期熬夜、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低于18.5或高于30的女性,出现月经紊乱的概率增加40%。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稳定周期。
心理压力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急性压力可能造成周期推迟,慢性压力可能导致闭经。正念冥想和适度运动能有效缓解压力对月经的影响。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会改变月经模式。异常出血、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伴随严重痛经时,需排查病理性因素。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是常用诊断手段。
初潮后2-3年内周期可能不规律,围绝经期女性周期逐渐延长。遗传因素决定的基础周期天数差异可达7-10天。记录基础体温和月经日记有助于掌握个人规律。
建议女性选择透气棉质卫生用品,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冷水浴。适量补充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周期持续异常超过3个月,或出现大血块、经量骤增等情况,应及时到妇科门诊进行专业评估。日常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可选择温水坐浴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