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把自己的车当成一个女孩对话吗?还是你的男朋友会?还是你站在山林之前,你总觉得大自然好像有意识地常常跟你在对话呢?这种信念在你的脑海中有多强呢?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把一些别人眼中的无生命之物,当作是一个可以对话的对象,有些东西是形象如生命,但他可能是布做的,所以你觉得可以跟他对话,但有些东西长得就是不像生物,但你还是会跟他建立感情,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综艺节目总是喜欢嘲笑疯狂的男人们,总是把自己买来的车当女友一般苛护,他们把洗车形容成一种爱的举动,一种贴心的照料,他们可能花在洗车的时间远远超过清洁自己身体的时间。我们时常把这种样子当成笑话来说,心中觉得荒谬,但不免大家都是如此地把某种东西,已超乎对待人的方式苛护照料,对话、甚至觉得他们有感情对自己有一种忠心。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拟人化信念(anthropomorphic beliefs),跟大多数人的个性一样,也有程度之分,有些人特别容易跟物件产生与人类相似的情感,但有些人则是不会,有些人喜欢用人类的特征来描述物品,有些人则不会。喜欢用拟人化信念的人,他们可能会说自己的物品『忠心』、『可爱』、『听话』等等,即便这个东西在别人眼中死气沉沉地根本没表示什么。
既然像人就会有感情
没错,既然我们把某些东西当成人,我们就容易对他产生感情,那不是所谓的对物件的喜爱,而是一种类似于对人的依赖,拥有的时候会有种安全与自在,分开的时候就如跟人分开一般必须经历断舍离的阵痛。
心理学再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喜欢用所谓的『依附』(Attachment)这个概念,依附来自于Harlow博士早期对猴子的研究。简单来说,我们生来会跟主要照顾自己的人产生某种连结,这种连结依据互动的方式会有品质的差异,而有些人跟照顾者相处是比较焦虑不稳定的,也有些人跟照顾者相处是比较舒适安全的。
但『依附』这个概念的精神最主要想要说明关系的建立来自于生命初期,后续许多理论发展出所谓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处风格,称为『依附』风格,而这些风格也会延续着在我们生命的各阶段或多或少产生影响。
『依附』分为大致上两类,一种是所谓的『安全依附』,另一种是所谓的『不安全依附』,安全依附的人会说:我总是可以很容易地靠近某个人,当相处也可以很舒服,也不会有太多的担心,或害怕自己因为相处会失去什么,或吃亏什么。但『不安全依附』则是可以细分在更多类型,其中包含焦虑依附,与逃避依附。
焦虑依附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在跟别人相处时,会在内心担忧另外一半,会想像自己不被爱的感觉,会觉得分离与失去的时候特别不安,也因此害怕分离的发生。
而逃避依附的人则是会:不容易跟别人产生亲密的相处,因为不同于焦虑的人事相处发生的时候而产生不安,逃避的人士用行动回避相处可能产生的坏处,他们很难信任别人,也会害怕跟别人靠太近。
你跟手机也能产生某种感情依附,因为它就像某个人的延伸
所以人与人相处会产生某种依附状态,而当我们把手机当作是自己生活中的某种类似人一样的物件时,我们也会对其产生某种依附状态。表面看这是一种手机依赖的状态,但事实上手机的状态更为复杂,因为现今太多的人际互动关系是透过手机完成,而手机也是沟通与相处的渠道,所以与某个人的依附状态,也可能透过拟人的思维延伸到手机上,就好像手机也是对方讲话的工具一样。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们透过这两种心理学概念的思考,想着是否我们对手机的依附也跟与人的依附有关。如果你是一个安全依附的人,你又会如何对待手机,而如果你是一个焦虑依附的人你又会如何对待手机。而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对手机如此焦虑不安的状态,以或许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轻易地对手机断舍离。
心理学家Bodford认为对于手机会产生焦虑依附的人,也确实更容易把手机拟人化,把手机作为人际互动的唯一管道,或是想像中的代理人。这种对手机的焦虑依附有一种急着想要获取回覆或答案的不安,而这样的人通常也会在人际互动上是比较焦虑依附的,他们比较容易在脑海想像,对方没有回覆讯息或邮件是因为某些不好的因素,而因为对回复状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所以也会时常想要检查手机,看手机里的讯息与资讯。
其实这种关系或许是双向的,当你对手机有这种类似成瘾般的不安时,你总是想要第一时间回覆讯息,或看到别人的回覆,因此你很焦虑地一直检查手机,一直在滑手机,其实有可能是因为你在人与人相处上也是这种状态,你害怕分离,你也会想要接近人,但却又在接近时无法舒适地相处,你会有一种关系会不顺的想像与不安。
所以应该可以说,当你对手机的使用总是焦虑不安,没有手机时会很焦虑,别人没回的时候也会很焦虑,你总是在滑手机,传讯息,探索别人可能的新动态,或许可以反映着你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谈感情的,你把手机当成人,当成人的某一部份,所以对它产生焦虑,产生不安,也因为你就是如此对相处会焦虑的人,所以会把手机当成得以让你不安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