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通过热敷、适度运动、药物干预、饮食调节、心理放松等方式缓解。原发性痛经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继发性痛经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
下腹部热敷能扩张血管,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减少子宫平滑肌痉挛。使用40℃左右的热水袋或暖宝宝,每次持续20-3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皮肤,经期前2天开始预防性热敷效果更佳。
经期进行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可刺激内啡肽分泌,缓解疼痛。推荐猫式、婴儿式等舒缓体式,避免倒立或剧烈跑跳。每周保持3次以上有氧运动能预防痛经发作。
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对乙酰氨基酚适合胃肠道敏感者。中成药如元胡止痛片也有缓解作用。严重痛经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
经前一周减少冷饮、咖啡因摄入,增加温性食物如姜茶、红糖水。补充镁元素坚果、深绿蔬菜可松弛肌肉,欧米伽3脂肪酸深海鱼能降低炎症反应。避免高盐饮食加重水肿。
焦虑情绪会加重痛觉敏感,通过冥想、深呼吸或芳香疗法薰衣草精油缓解紧张。建立月经周期记录,预判疼痛时段提前做好准备。伴侣的安抚按摩也能提升疼痛耐受度。
长期痛经患者建议记录疼痛程度和伴随症状,如出现非经期疼痛、性交痛或经量异常需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日常保持腰腹部保暖,经期避免游泳、盆浴等可能引发感染的行为。规律作息和盆底肌锻炼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严重者可考虑中医针灸调理。建立健康档案跟踪治疗效果,40岁以上女性突发痛经应警惕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