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需注重调节作息、饮食、运动、情绪及防病五个方面,以适应季节变化,提升身体抵抗力。
春季昼夜温差大,建议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人体阳气随自然界升发,熬夜易损耗肝血,引发头晕、目赤等症状。可适当午休20分钟,避免“春困”。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宜少酸多甘,多吃荠菜、春笋、菠菜等时令蔬菜。蜂蜜、红枣可健脾养肝,绿豆芽、香椿有助于清热解毒。避免过量油腻食物,减轻肠胃负担。慢性病患者需控制盐分和糖分摄入。
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户外散步可接触阳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花粉过敏者需做好防护。运动后及时擦汗,防止着凉。
春季肝气易郁结,可通过听音乐、园艺等活动疏解压力。遇事避免急躁,培养深呼吸习惯。与亲友多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预防季节性情绪障碍。
注意保暖“春捂秋冻”,重点护住颈背、腹部。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过敏体质者减少接触花粉、尘螨,必要时佩戴口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指标。
春季养生可搭配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晨起空腹饮用温水促进代谢。建议每周进行2次艾草泡脚,水温40℃左右为宜。保持居室湿度在50%-60%,使用加湿器时需定期清洁。外出踏青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紫外线较弱时段,涂抹防晒霜保护皮肤。中老年人群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养成记录体温变化的习惯,出现持续低热应及时就医排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