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主要通过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达到避孕效果,常见作用包括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形态及宫颈黏液性质。主要干预的激素有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等。
复合型避孕药中的合成雌激素会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垂体分泌的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减少。这两种激素水平下降直接阻断卵泡发育成熟过程,实现排卵抑制。短效避孕药停药后激素水平通常可在1-2个月经周期内恢复。
外源性雌激素会打破自然月经周期中雌二醇的峰谷变化。正常周期中排卵前雌二醇峰值可达200-300pg/ml,而避孕药使用者始终维持60-100pg/ml的平稳水平。这种稳态可能引起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类经前综合征表现。
避孕药中的孕激素成分使体内孕酮持续处于黄体期水平约10-20ng/ml。高浓度孕酮会导致子宫内膜变薄不适于着床,同时使宫颈黏液变稠形成精子屏障。部分女性可能出现孕激素敏感症状如乏力、食欲改变。
某些孕激素制剂具有抗雄激素作用,能降低游离睾酮水平约30-50%。这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有改善痤疮、多毛的效果,但可能同时降低性欲。第三代孕激素如去氧孕烯对雄激素受体亲和力较低,相关副作用较少。
个别女性服用避孕药后可能出现泌乳素轻度升高通常<30ng/ml,这与雌激素促进垂体泌乳素细胞增生有关。多数情况下不会引发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但原有垂体微腺瘤者需谨慎监测。
使用避孕药期间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肝功能等指标,避免与葡萄柚等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同服。存在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者可选孕激素单方制剂,哺乳期妇女宜使用纯孕激素类避孕药。自然月经周期通常会在停药后3-6个月内重建,长期服药者需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叶酸。有生育计划时应提前半年改用屏障避孕法,使内分泌环境充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