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
您的位置: 复禾男女 > 男女心理 > 单身男女 > 正文

高离婚率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9-01-03 13:45:25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权力欲、支配欲过高的人

  这个理由很简单:婚姻的基础在于互相平等和相互尊重,一方总是凌驾于对方之上,必然会导致婚姻关系的解体。试想想:谁会一辈子生活在感情的篱笆下?他(她)也是一个鲜活的、有骨肉有感情有自尊的“人”呢。

  二、性生活极不和谐的人

  性生活是夫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夫妻关系的质量。在今天,人们的两性观念已慢慢在改变,除追求物质生活的高水准之外,对夫妻性生活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有的甚至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或看得更重,一旦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性需求,他(她)就会有“另请高明”的想法。

  三、早婚的人

  过早结婚的人,往往比较草率,由于对充分履行婚姻职责的准备不足,缺乏一定的生活能力、处世经验以及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面、见识面、追求面的拓宽,加之复杂社会关系的影响,极容易与自己的配偶分手。

  四、有外遇的人

  即使再“道德”的人,遇到了这种情况,一般他(她)都会不能自拔,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更会深入其作为“人”的最本质的深处,并时时纵容他(她)与“旧感觉”说拜拜。

  五、“闪电”结婚的人

  这等于一个商人发财心切,没经过深思熟虑,没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完全凭自己的一时冲动和对市场表面现象的主观感觉去鲁莽地做一笔生意,结果失败了。

  六、性格过于一致的人

  这是与传统观念唱反调的,但与磁场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爱争爱吵,另一个人总是避而不应与一个人爱争爱吵,另一个人总是吵得更凶,这两对夫妻的爱情大厦哪个稳哪个不稳?

  七、父母离异的人

  这种人往往性格冷漠、孤僻,缺乏感情交流的技巧和爱与被爱的能力。同时父母又为他们“树立”了离婚的“榜样”,作了后天的“遗传”,因而他们的婚姻往往容易破裂。

(实习编辑:蔡俊怡)

最新文章推荐

姨妈来了还可以同房吗
姨妈来了还可以同房吗
月经期间最好不要同房,因为此时子宫内膜脱落,宫颈轻微张开,女性身体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容易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确有需要,应做好卫生措施,并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1潜在风险月经期间的同房可能会导致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由于子宫口在经期略微打开,外界的细菌更容易进入子宫腔,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疾病。经期子宫内膜血流增加,同房可能加重痛经症状,并有可能引发子...[详细]
发布于 2025-04-02

推荐阅读

少女害怕只要和异性在一起就怀孕?别慌,真相来了!
少女害怕只要和异性在一起就怀孕?别慌,真相来了!
少女害怕只要和异性在一起就怀孕?别慌,真相来了!“我只要和男生待在一起,就会怀孕吗?”这种看似荒诞的担忧,其实在不少青春期少女心中真实存在。她们对性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充满误解,导致对异性交往产生恐惧和焦虑。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怀孕”的神秘面纱,帮助少女们走出误区,拥抱健康、自信的青春!1.怀孕的真相:没那么简单!怀孕,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在子宫内着...[详细]
2025-03-26 16:56
外国男人真的比中国男人厉害吗
外国男人真的比中国男人厉害吗
外国男人是否比中国男人厉害,这一问题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文化差异、生活方式等。男性“厉害”这一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衡量,比如体能、性功能、生活习惯等。1、遗传因素与生理差异不同人种的基因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和生理特征有所不同。外国男性可能在某些体能指标上表现较为突出,如身高、肌肉密度等,但这些差异并不绝对。中国男性在灵活性、耐力和爆发...[详细]
2025-02-18 10:51
寸止是不是对身体不好
寸止是不是对身体不好
寸止对身体确实有一定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性生活中频繁或不恰当地使用这种方法,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寸止的基本原理是有意识地中断性高潮或射精,这种行为可能影响身体的自然生理反应,并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1、前列腺问题寸止可能导致前列腺充血,增加前列腺炎的风险。射精是帮助前列腺排出液体的自然过程,中断射精会使前列腺液滞留,长期如此可能引发炎症或不适。预防措施包括...[详细]
2025-02-18 13:41
父母如何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
父母如何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
父母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需要以尊重孩子的成长阶段为前提,注重科学性、平等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营造一个开放、坦诚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选择适龄的方式传递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龄的性教育内容性教育应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给孩子传递过多或过于复杂的信息。例如,3-6岁的幼儿可以通过绘本学习身体的基本构造和生理...[详细]
2025-02-17 16:22
孩子第一次遗精爸妈该怎么办
孩子第一次遗精爸妈该怎么办
孩子第一次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家长需要表现得自然和接纳,通过科学引导缓解孩子的困惑与担忧,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性观念。主要可以从理解原因、进行心理疏导以及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处理。1、理解遗精的原因遗精是青春期男孩性发育的自然标志,其原因多为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加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男性睾酮水平逐渐升高,导致精子开始生成。当体内的精液...[详细]
2025-02-18 14:22
孩子第一次遗精应该怎么办
孩子第一次遗精应该怎么办
孩子第一次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应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可以通过科学引导帮助他正确面对这一身体变化。以下从心理疏导、生理科普和个人卫生等方面为您提供建议。1心理疏导:消除孩子的焦虑感大多数孩子对于第一次遗精会感到迷茫甚至害怕,认为自己可能出现了健康问题。家长需要耐心与孩子沟通,告诉他这是一种正常的成长现象,是青春期进入性发育的重要标...[详细]
2025-02-17 11:28
孩子第一遗精,怎么给孩子做心理辅导
孩子第一遗精,怎么给孩子做心理辅导
孩子第一次遗精是一种正常的青春期生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所引起,不需要过度担心。家长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理解孩子的困惑,耐心沟通,减少其心理压力,同时正确科普青春期知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1、什么是遗精以及其原因遗精是男孩进入青春期后,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上升,睾丸开始产生精子,伴随性梦或刺激引发精液不自主排出的现象。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表现,标志...[详细]
2025-02-14 12:39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性问题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性问题
家长可以通过科学、坦诚和适龄的沟通方式,正确引导孩子的性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性观念,避免误解或不良信息的影响。关键在于营造开放氛围、根据孩子年龄提供适当知识,并以积极而自然的态度面对性教育。1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内容性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不同,家长需根据孩子的阶段性特点进行引导。例如,幼儿阶段2-6岁,可以从身体认知入手,教...[详细]
2025-02-18 11:23
精子不液化一般为什么
精子不液化一般为什么
精子不液化通常是由于前列腺或精囊腺功能异常导致,可能与炎症、感染、激素失衡或生活习惯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1、前列腺或精囊腺功能异常是精子不液化的主要原因。前列腺分泌的液化酶和精囊腺分泌的凝固酶共同作用,使精液在射出后逐渐液化。如果这些腺体功能受损,精液可能无法正常液化。常见原因包括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症性疾病,这些疾病会破坏腺...[详细]
2025-04-02 08:55
精血受损是什么意思
精血受损是指人体精气与血液的功能或状态出现异常,通常表现为身体虚弱、精神不振、性功能下降等症状。精血受损的原因可能与遗传、环境、生理、外伤或病理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1、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天生体质较弱,精血生成能力不足,容易出现精血受损的情况。建议这类人群通过中医调理,如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增强体质。2、...[详细]
2025-04-02 08:50
痛经一般多少天
痛经一般多少天[详细]

张龙

张龙

副主任医师

2025-03-24 11:31
宝妈便秘宝宝会不会受会有什么影响
宝妈便秘宝宝会不会受会有什么影响[详细]

张玉晶

张玉晶

副主任医师

2025-03-10 17:24
吃了避孕药后有三个月没来月经怎么办
吃了避孕药后有三个月没来月经怎么办[详细]

公衍民

公衍民

主治医师

2025-02-18 17:20
补肾壮阳如何用药效果好
同房的时候我的性欲明显下降,想要吃补肾壮阳的药物,补肾壮阳如何用药效果好?[详细]

宋观礼

宋观礼

副主任医师

2025-02-16 17:11
小便次数多清长是肾虚吗
小便次数多清长是肾虚吗?[详细]

宋观礼

宋观礼

副主任医师

2025-02-16 14:58
夜间盗汗腰酸怎么治疗
夜间盗汗腰酸怎么治疗?[详细]

宋观礼

宋观礼

副主任医师

2025-02-16 14:55
宝宝一直咳嗽流鼻涕怎么治疗
宝宝一直咳嗽流鼻涕怎么办[详细]

王海燕

王海燕

副主任医师

2025-02-08 17:52
药流吃益母草颗粒血多正不正常
药流吃益母草颗粒血多正不正常[详细]

冷启刚

冷启刚

主任医师

2025-02-05 16:40
宝宝肚子胀能不能贴丁桂儿脐贴
宝宝肚子胀能不能贴丁桂儿脐贴[详细]

顾倩

顾倩

副主任医师

2025-01-21 12:28
脂溢性脱发怎么治比较好
脂溢性脱发如何治疗[详细]

雷明君

雷明君

副主任医师

2025-01-14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