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可引发并发症的发生,出现肾虚、脾虚等,并发症的发生经常是由于长期服药治疗疾病的药物造成的,因为人的身体会产生抗药性,慢性肾炎患者经常服用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失去疗效,那么继续进行肾病治疗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衰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需要在排除了相关继发因素之后方能成立。引起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尤以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最为常见,各病理类型之间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有一定区别。目前,西医在治疗慢性肾炎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方法,中医辨证论治则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使得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中依赖于医师的个人经验,缺乏统一性,临床上难以大范围推广。
中医对于人体水液正常输布的归纳源于《内经》,如《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胧,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摇度以为常也”,因而水病自然与上述脏腑相关联,但《素问?奇病论》进一步指出“病生在肾”并与脾有关,“其利在脾”。《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对水肿的病机做了扼要的概括,认为水肿皆由营卫、三焦不调,脏腑虚弱所生。脏腑虚弱则主要责之于脾肾俱虚,如《诸病源候论?水通身重候》:“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因此近年来在慢性肾炎疾病大框架下进行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就成了一种需要,许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的诸多成果。中医理论认为肾为水脏,且慢性肾炎疾病病程中普遍存在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多发生水肿症状,所以在中医范畴多归属于水肿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何洁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