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主要表现为5岁以上儿童或成人夜间或日间不自主排尿,可能由膀胱发育延迟、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心理因素、泌尿系统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部分患儿膀胱容量较小或逼尿肌功能未成熟,导致储尿能力不足。表现为夜间尿量超过膀胱容量阈值时无法觉醒,可通过膀胱功能训练改善,如定时排尿、延迟排尿练习等。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障碍,夜间尿量增多。常见于深度睡眠难以唤醒的儿童,可监测24小时尿渗透压确诊,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去氨加压素类药物调节。
家庭冲突、入学适应不良等应激事件可能诱发功能性遗尿。患儿常伴有焦虑、自卑等情绪,需通过行为疗法结合心理咨询干预,建立正向排尿反射。
尿路感染或膀胱炎可能引起尿频、尿急等刺激性症状,易与遗尿混淆。需进行尿常规检查排除,若确诊需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泌尿畸形。
约30%遗尿症患儿有家族史,与调控排尿神经通路的基因多态性相关。父母一方有遗尿史,子女发病风险增加5-7倍,此类患儿通常需要更长的康复周期。
改善遗尿症需建立规律作息,晚餐后限制液体摄入,睡前排空膀胱。可配合闹钟唤醒训练,使用防水床垫减少心理压力。避免责备或惩罚,鼓励记录干床日记强化正向行为。若日间遗尿、伴随排尿疼痛或超过12岁仍未缓解,需及时排查脊柱裂、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如中断排尿训练、凯格尔运动等增强膀胱控制力。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