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调理需重点关注子宫恢复、伤口护理、营养补充、心理调适和盆底肌修复五个方面。
产后子宫收缩复旧是关键生理过程,恶露排出情况需密切观察。顺产产妇可按摩下腹部促进宫缩,剖宫产者需避免压迫伤口。若恶露持续鲜红色超过两周或伴有异味,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哺乳时释放的催产素有助于加速子宫恢复。
会阴侧切或剖腹产切口需每日消毒,保持干燥清洁。采用高锰酸钾坐浴可预防感染,使用产褥垫避免摩擦。伤口红肿渗液需警惕线结反应,剖宫产伤口需观察有无硬结疼痛。建议采用侧卧姿势减轻会阴压力。
产后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哺乳期钙需求增至1200毫克。多食用猪肝、黑芝麻等含铁食物,适量饮用鲫鱼汤促进乳汁分泌。避免生冷辛辣刺激,分阶段进行温补调理。
产后雌激素骤降易引发情绪波动,50%产妇会出现轻度产后忧郁。家人应协助照顾新生儿保证产妇睡眠,主动倾听情绪诉求。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需警惕产后抑郁症,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
妊娠和分娩会导致盆底肌松弛,产后42天起可进行凯格尔运动。漏尿、下坠感提示盆底功能障碍,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避免过早进行负重劳动,咳嗽时交叉双腿预防压力性尿失禁。
产后调理周期建议持续6-8周,饮食上注意分阶段进补,初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2周后逐渐增加滋补食材。适当进行产褥操促进血液循环,从腹式呼吸开始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保持每日8小时分段睡眠,与家人分担育儿责任。定期进行产后复查,包括血常规、B超检查子宫复旧情况及盆底肌力评估。哺乳期继续补充复合维生素,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产褥感染。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大量出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