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主要与肝、肾、脾、心、胞宫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理论认为痛经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密切相关,涉及脏腑功能失衡、寒热失调等多种因素。
肝主疏泄,情绪波动或压力过大会导致肝气郁结。肝经循行经过小腹,气滞则血瘀,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拒按、经血色暗有血块。调理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等中药,配合情绪调节。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弱会导致胞宫失于温煦。常见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经量少色淡。冬季症状加重,可能伴随畏寒肢冷。调理需温补肾阳,常用杜仲、肉桂等药材,注意腰腹部保暖。
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停滞。表现为经期小腹坠胀、白带量多粘稠、肢体困重、食欲不振。经血质地粘稠可能夹杂黏液。调理需健脾化湿,可选用白术、茯苓等药材,饮食避免生冷油腻。
心主血脉,心血亏虚会影响胞宫供血。常见经期小腹隐痛、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经量少色淡。过度思虑或长期熬夜易诱发。调理需养血安神,可用当归、酸枣仁等药材,保证充足睡眠。
胞宫直接主管月经排泄,受寒会导致气血凝滞。典型表现为经期绞痛得热则减、经血紫暗有瘀块、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多因经期受凉或贪食生冷引起。调理需温经散寒,常用艾叶、吴茱萸等药材,经期注意腹部保暖。
改善痛经需综合调理脏腑功能,建议经期前一周开始饮用姜枣茶、艾叶煮鸡蛋等温补食疗,避免剧烈运动和冷水刺激。每天可顺时针按摩关元、三阴交等穴位15分钟,练习温和的瑜伽体式如婴儿式帮助放松盆腔肌肉。长期痛经或疼痛剧烈影响生活者,建议进行妇科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中药或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