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下腹坠痛、腰骶酸痛及盆腔放射痛,症状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出现并持续至经期结束。常见诱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宫颈狭窄及盆腔粘连等病理因素。
疼痛多位于耻骨联合上方,呈持续性钝痛或痉挛性绞痛,严重时可影响日常活动。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常向直肠区域放射,伴随排便不适;盆腔炎导致的疼痛多伴有下腹压痛及发热症状。疼痛程度与病灶范围呈正相关,部分患者需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
约60%患者出现腰骶部牵涉痛,尤其在子宫后倾或存在盆腔粘连时更为明显。疼痛可沿骶神经放射至大腿内侧,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妇科检查可能触及增厚的宫骶韧带或触痛结节,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约30%-40%患者出现深部性交痛,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子宫直肠陷凹或阴道直肠隔的情况。疼痛在月经前期尤为显著,可能伴随性交后出血。这类症状往往提示存在盆腔解剖结构异常,需通过阴道超声或MRI进一步评估。
子宫腺肌病患者常见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有大量血块排出。盆腔充血状态可能加重痛经程度,长期失血可导致贫血症状。这类患者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质地变硬,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
约25%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泻、便秘,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可引发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合并排卵期疼痛或非经期盆腔隐痛,提示慢性盆腔炎症可能。
建议继发性痛经患者保持经期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及生冷饮食。日常可进行盆底肌锻炼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瑜伽等舒缓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饮食注意补充铁元素及维生素B族,减少咖啡因摄入。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非经期疼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评估,排除恶性病变可能。规律作息与情绪管理对调节内分泌紊乱具有积极作用。
朱陵群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