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
您的位置: 复禾男女 > 男性健康 > 男科疾病 > 正文

人活到60岁时前列腺问题最多!

发布时间:2019-01-02 15:20:07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某体检中心最新体检结果统计发现,前列腺肥大等前列腺疾病的检出率高达17%左右。在今年7月份,体检中心就开设了前列腺管理门诊。专家发现,前列腺发病年龄也有所提前,发病人数在45~50岁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60岁左右是发病高峰。

“我觉得现在是关心男性健康的时候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家呼吁说,在体检中,人们比较关心的是脂肪肝、血脂等代谢功能是否正常,却忽视了前列腺疾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的趋势。在为某单位体检时,500多名男性中,前列腺肥大者有100多人。

在检出的前列腺疾病中,大概有四种情况,

一种是前列腺单纯肥大,没有尿频尿急等典型症状;

第二种是前列腺肥大,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第三种是前列腺肥大,伴有结节;

第四种是前列腺肥大,有典型症状且前列腺肿瘤标记物增高。

专家说,前列腺疾病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可是体检只是筛查疾病,而且,前列腺肥大诊断是物理诊断,是否有肿瘤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为此,体检中心联合泌尿外科在体检中心开设了前列腺管理门诊,在体检者来取报告时,医生会告诉他需要进一步检查。考虑到泌尿科门诊患者比较多,泌尿外科专家每周四下午会到体检中心出诊,给病人提出治疗意见,并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体检中心还会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追踪疾病发展情况。这就是前列腺管理门诊得名的原因。

专家告诉记者,前列腺增生手术量已经排在科室手术第一位。可是前列腺疾病目前没有好的预防办法,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属于二级预防疾病范畴。前列腺管理门诊的意义就在于此,他们经常接诊从体检中心查出来的患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最新文章推荐

60多岁的爸爸出轨
60多岁的爸爸出轨
60多岁的老年人出现出轨行为可能与心理需求未被满足、婚姻关系疏离、生理变化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家庭沟通与专业干预妥善处理。1.心理需求缺失老年男性退休后易产生价值感降低、孤独感加剧等心理落差,若长期忽视情感交流,可能通过婚外关系寻求认同。建议子女增加陪伴频率,鼓励培养书法、钓鱼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可陪同接受心理咨询。2.婚姻互动失衡数十年婚姻中积累的矛...[详细]
发布于 2025-07-20

推荐阅读

60岁夫妻多久同一次房算正常呢为什么
60岁夫妻多久同一次房算正常呢为什么
60岁夫妻同房频率因人而异,通常每月1-4次均属正常范围。性生活的频率主要与身体健康状况、激素水平、心理状态及双方需求有关,无须刻意追求固定标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睾酮水平和女性雌激素水平会自然下降,可能影响性欲和性功能,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60岁人群仍保持较活跃的性生活,这与规律锻炼、慢性病控制良好、伴侣关系融洽等因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可能影...[详细]
2025-07-18 11:37
小便淋沥怎么治疗好
小便淋沥怎么治疗好
小便淋沥可通过调整饮水习惯、热敷小腹、遵医嘱使用药物、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小便淋沥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增生、膀胱功能异常、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线变细等症状。1、调整饮水习惯每日适量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冲刷尿道,但睡前2小时应减少饮水以避免夜尿频繁。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可饮用淡竹叶茶或玉米须...[详细]
2025-07-18 06:39
小便多怎么治疗最快的方法
小便多怎么治疗最快的方法
小便多可通过调整饮水量、避免刺激性食物、膀胱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小便多可能与饮水过多、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1、调整饮水量减少每日液体摄入量,尤其是睡前避免大量饮水。控制咖啡、茶、酒精等利尿饮品的摄入,有助于减少排尿频率。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2、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酸...[详细]
2025-07-17 11:12
70岁老人身上有异味是什么原因
70岁老人身上有异味是什么原因
70岁老人身上有异味可能与皮肤代谢减缓、慢性疾病、泌尿系统问题、口腔卫生不良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异味通常由汗液分解、细菌滋生或体内代谢产物积累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潜在健康风险。1、皮肤代谢减缓老年人皮脂腺和汗腺功能退化,汗液与皮脂混合后易被皮肤表面细菌分解产生异味。常见于腋下、腹股沟等褶皱部位,伴随皮肤干燥或脱屑。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洁,选择棉质透气衣物...[详细]
2025-07-17 08:18
小便多有什么办法解决
小便多有什么办法解决
小便多可通过调整饮水量、避免刺激性饮食、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小便增多可能与饮水过量、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因素有关。1、调整饮水量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睡前2小时减少液体摄入,有助于减少夜尿频率。可记录排尿日记,明确饮水量与排尿次数的关联性。2、避免刺激性饮食减少咖啡、浓茶...[详细]
2025-07-16 15:20
小便多是怎么回事呢
小便多是怎么回事呢
小便多可能由饮水量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1、饮水量增加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摄入含利尿成分的饮品会导致尿量增多。这种情况无须特殊处理,减少饮水量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建议避免一次性饮用超过500毫升液体,尤其是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饮料。2、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感染可能导致尿频...[详细]
2025-07-16 07:53
小便多是什么毛病
小便多是什么毛病
小便多可能与饮水过量、尿路感染、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因素有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由生理性原因或病理性原因引起,建议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必要时就医检查。1.饮水过量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分会导致尿液生成增加,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尤其饮用咖啡、茶等利尿饮品后更明显。调整饮水量和种类后症状可缓解,无须特殊处理。2.尿路感染细菌感染尿道或膀胱时会出现尿...[详细]
2025-07-15 12:26
如何防止小便溅到腿上
如何防止小便溅到腿上
防止小便溅到腿上可通过调整姿势、控制排尿力度、使用辅助工具等方式实现。男性排尿时飞溅主要与尿道压力、角度控制不当有关,女性则多因会阴结构或姿势问题导致。1、调整姿势站立排尿时身体略微前倾5-10度,使尿液抛物线更贴近便池。女性可尝试蹲姿时将双腿分开更宽,减少会阴部皮肤对尿流的阻挡。坐姿排尿时臀部尽量后移,避免尿液接触马桶前沿反弹。特殊情况下可单腿跪姿如厕,这...[详细]
2025-07-15 12:02
小便不多怎么回事
小便不多怎么回事
小便不多可能由饮水量不足、排尿习惯改变、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异常、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水、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1、饮水量不足日常饮水量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尤其在高温环境或运动后未及时补水时更明显。建议每日保持1500-2000毫升饮水量,观察排尿量是否恢复正常。若增加饮水后仍无改善,需考虑其他因素。2、排尿习惯异常长期刻意憋尿可能使膀胱敏感度...[详细]
2025-07-15 05:24
60多岁的爸爸出轨
60多岁的爸爸出轨
60多岁的老年人出现出轨行为可能与心理需求未被满足、婚姻关系疏离、生理变化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家庭沟通与专业干预妥善处理。1.心理需求缺失老年男性退休后易产生价值感降低、孤独感加剧等心理落差,若长期忽视情感交流,可能通过婚外关系寻求认同。建议子女增加陪伴频率,鼓励培养书法、钓鱼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可陪同接受心理咨询。2.婚姻互动失衡数十年婚姻中积累的矛...[详细]
2025-07-20 17:00
宝宝拉稀拉水怎么治疗
宝宝拉稀拉水怎么治疗[详细]

王雪梅

王雪梅

主任医师

2025-04-07 17:37
早上你迷糊四肢无力胃痛什么引起的
早上你迷糊四肢无力胃痛什么引起的[详细]

路华

路华

副主任医师

2025-03-29 09:54
备孕期吃益母草注射黄体酮有什么影响
备孕期吃益母草注射黄体酮有什么影响[详细]

居宝芹

居宝芹

主任医师

2025-03-21 15:53
宝宝吃完蛋黄上吐下泄怎么治疗
宝宝吃完蛋黄上吐下泄怎么治疗[详细]

何传祥

何传祥

副主任医师

2025-03-18 14:05
停胎做的流产手术可以吃鱼吗
停胎做的流产手术可以吃鱼吗[详细]

荣春红

荣春红

副主任医师

2025-03-15 10:37
老人走路抬不起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老人走路抬不起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详细]

谢琪

谢琪

主任医师

2025-03-13 09:43
益母草颗粒说明书
益母草颗粒说明书[详细]

荣春红

荣春红

副主任医师

2025-02-27 15:20
月经前白带增多是什么情况
月经前白带增多是什么情况[详细]

张龙

张龙

副主任医师

2025-02-21 14:55
小孩吃奶粉拉奶瓣主要的原因有哪些
小孩吃奶粉拉奶瓣主要的原因有哪些[详细]

王海燕

王海燕

副主任医师

2025-01-10 11:25
小孩上吐下泻低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孩上吐下泻低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详细]

王海燕

王海燕

副主任医师

2025-01-09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