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主要分为八种类型,包括月经周期异常、经量异常、经期异常、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黄体功能不足以及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月经紊乱。
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均属异常。周期缩短可能与黄体功能不足、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有关;周期延长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异常。调整作息规律、减轻压力有助于改善功能性周期紊乱,必要时需激素治疗。
月经过多指每次失血量超过80毫升,可能由子宫肌瘤、腺肌症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月经过少则常见于子宫内膜损伤、卵巢功能衰退。铁剂补充适用于贫血患者,宫腔镜检查可明确病因。
经期超过7天为经期延长,多见于子宫内膜息肉或黄体萎缩不全;经期不足2天属经期过短,可能与子宫内膜薄相关。基础体温监测能判断排卵情况,超声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原发性闭经指16岁无月经来潮,可能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继发性闭经为停经3个月以上,常见于下丘脑性闭经或卵巢早衰。激素替代治疗适用于低雌激素患者,生活方式调整对压力性闭经有效。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无排卵型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排卵型多因黄体功能异常。诊断性刮宫既可止血又能获取内膜组织送检,孕激素类药物可调节月经周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有月经稀发或闭经,伴有多毛、痤疮等高雄表现。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特征,二甲双胍可改善代谢异常,促排卵治疗适用于有生育需求者。
黄体功能不足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前点滴出血,基础体温监测显示高温相不足11天。黄体酮补充是主要治疗手段,维生素E辅助改善黄体功能。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疾病均可引起月经紊乱。宫腔镜可明确诊断,黏膜下肌瘤需手术切除,曼月乐环对腺肌症引起的月经过多效果显著。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对月经调节至关重要,建议每日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菠菜,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神经调节,适度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记录月经周期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寒凉饮食。体重过轻或肥胖均会影响月经,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40岁以上女性出现月经改变需警惕围绝经期变化,及时检查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