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大家。幼年时“遭冷多病 ,屡造医门”,但能老当益壮 ,寿逾百岁 ,这都得益于他重视养生保健 ,亲身躬行。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总结了中医养生的十大要诀:“一曰啬神 ,二曰爰气 ,三曰养形 ,四曰导引 ,五曰言论 ,六曰饮食 ,七曰房室 ,八曰反俗 ,九曰医药 ,十曰禁忌。”
房中术 ,是一种调和阴阳、摄生保健的养生长寿方法。孙思邈是在道教房中修炼思想的影响下 ,谙稔房中术的精髓 ,明确指出习练房中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务于淫佚”,其“意在补益以遣疾”。正如孙思邈曰:“年未六十 ,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 ? 曰:不然。男不可无女 ,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 ,意动则神劳 ,神劳则损寿。”可见 ,男女互补之法即使人至老年 ,也不能完全断绝。男女相欢 ,平心静意 ,此乃延年益寿的基础。孙氏可谓是完全从养生祛疾、益寿延年的角度正面肯定“房中”为补益的第一人。
一、房中补益,意在遣疾 “男妇居室,人之大伦”。房中之事本是男女之间生理之必需,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早在《周易》就指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宇宙间万千庶物,无一不是天地之气交相感应而化育长生。人类也是如此,“二气感应以相与”,男女阴阳感应而两相亲和。《内经》也明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和《管子》所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是一样的道理。作为自然产物的人,男女相悦,婚育延嗣,似乎是一种本能。然而,人毕竟是社会的人,房中之事绝非因循苟且之举。《汉书·艺文志》指房中为“性情之极,至道之际”,说明人类情感的极致发挥与根本道理(学问)的发端都是由男女而展开的。孙思邈谙稔中国文化的精髓,继往开来,径撰《房中补益》一篇,“意在补益以遣疾”。此语一出,石破天惊。考诸历史,孙思邈是在道教房中修炼思想的影响下,完全从养生祛疾、益寿延年的角度正面肯定房中为补益的第一人。为此,孙氏还举了一个例子,文称:“或曰:年未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 ? 曰:不然。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认为即使人至老年,也不能完全断绝阴阳之事。男女相欢,平心静意,是延年益寿的基础。
二、以人疗人,真得其真 《房中补益》开篇即引道教尊仙彭祖的话,提出“以人疗人,真得其真”的命题。以人疗人,就是要通过性生活来达到健康长寿,这和一般宗教的禁欲、世俗的享乐是完全不同的,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例。当然,这种明确以疗人为目的的性行为,是有其技巧的,是需要专门修炼的,故称为“房中之术”。既是“术”,就不是世俗的简单的“同房”生活。“年至四十,须识房中之术”。“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孙思邈为什么强调年满四十要重视房中养生呢?他认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而“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四十岁,是人生的分水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一般在四十岁左右开始衰老,并以十年为一个阶段,逐渐加重。由于四十岁以前,多恃血气方刚,不节房室,乃至到了四十岁肾脏精气耗损减半,起居衰迟而精力渐乏。此时,如果“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仍然自恃年青力壮,纵欲快志,必定会加速衰老。相反,如果以房中为补益,通过房中修炼来弥补耗散的精力,自然“可以不老”。孙思邈提出“以人疗人”的房中补益原则,是道教房中“采阴补阳 ,还精补脑”的高度概括。道教之外,一般认为房室之事是有损无益的,如果不是为了人伦和生理的需要,而仅为享受那是要付出代价的,所谓“一滴精一滴血”,每一次性生活都是对生命的损耗。唯独道教,既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行不离世,举不观俗,又善于从世俗生活中寻求探觅适合实现其宗教目标的途径。在道教中认为,,房中之事不但无损,而且有益,只要行之有法,操之有术,就能采阴气而补阳气,“却走马以补脑”,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由此看来,孙思邈以人疗人的房中补益思想,不仅肯定了道教房中炼养的目的,也突出了道教房中炼养的特色。
三、务存节欲,以广养生 孙思邈强调房中之术的微旨是“补益以遣疾”,即把性生活作为以人疗人的一种道术,通过炼养掌握其真谛,非但有益于人,还可祛遣某些疾病,而绝不是教人纵情女色,放恣淫佚。因此,孙氏明确指出:“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夜御十女,闭固而已,此房中之术毕矣。兼之药饵,四时勿绝,则气力百倍,而智慧日新。然此方之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这里有一个长期让人困惑的问题,即孙思邈一方面提出要节欲,一方面又说一夜御十女、御十二女,甚至御九十三女,不仅十分矛盾,亦十分荒诞不经。实际上,孙思邈从来就不是那种禁欲意义上的节欲者,也不是性滥交主义者。他所说的节欲,是一种调节控制精液排泄的房中炼养技巧,即“炼欲”的功夫。节欲,就是闭固不泄。所言一夜御十女、十二女者,不过是强调数交多交而不泄罢了,并非欲人性生活靡烂。因此,孙氏说:“昔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而俗人以一女伐命。知与不知,岂不远矣。”节欲的目的是为了“广养生”,即掌握了闭固不泄的房中真谛,就能在更全面更广泛的基础上养护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甚至“登仙”的境界。
四、宝精守一 ,数交慎密 为什么要节欲闭固呢?道教吸纳医学观点,认为“精者,身之本也”,是生命“三宝”之一。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明言“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这里所言之精,均指肾精。道教医学认为肾精的施泻则能繁衍后代,守藏不泻则能养护身体。后来的道书阐释说:“精者。血脉之川源。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是以宝之也。”孙思邈《房中补益》进一步告诫说:“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 !”道教房中术一方面主张“从欲快志”的性生活,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宝精闭固的重要性,这显然是一个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孙思邈提出了“数交慎密”的原则。他说:“但数交而慎密者,诸病皆愈,年寿日益,去仙不远矣,不必九一三五之数也。能百接而不施泻者,长生矣。”所谓慎密,就是交而不泻。这其中的道理,孙思邈是这样解释的:“数交而一泻,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也。若不数交,交而即泻,则不得益。泻之精气自然生长,但迟微,不如数交接不泻之速也。”光有原则还不行,还必须有贯彻原则的措施。为了实现数交不泻的原则,道教房中结合行气、存思、导引等炼养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房中技巧,掌握了这一套技巧,就能数数御女而闭固不泻。
五、《千金方》房中养生技巧 道教房中炼养,本质上是一种在道教成仙思想指导下的性行为艺术,经过历代道侣的实践探索,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性行为形式和技巧,是最具魅力而又至为神秘的道教炼养术。所谓房中技巧,实质上是对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自我调控,是能自主控制性行为过程的能力。孙思邈充分吸纳魏晋以来房中炼养术的精华,把房中采气、房中存思和房中导引作为道教房中术最主要的炼养技巧。
1、嬉戏调情,神和意感 古代房中术中向来有“先嬉后戏”之说。“先嬉”,是性交前的准备动作,是唤起性兴奋乃至使性交高潮能够及时或较快到来的一种技巧;“后戏”,是性交后继续保持或延长性快乐性享受的一种抚爱行为。《房中补益》特别强调这种性艺术,追求在神和意感的精神状态下进入性爱的境界。孙思邈指出:“凡御女之道,不欲令气未感动,阳气微弱即以交合。必须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令得阴气。”徐徐嬉气的目的是使阴气萌发,阳气强盛,男女双方均达到相互愉悦阴阳感动的性兴奋发动状态。嬉戏既可以是语言的温存、挑逗激赏,也可以是行为的拥抱、抚摸、拨弄。《房中补益》还特别征引道教著作《仙经》的记载,介绍一种“饮玉浆”的先嬉技巧:“《仙经》曰令人长生不老,先与女戏,饮玉浆。玉浆,口中津也。使男女感动。”所谓饮玉浆,就是一种接吻的艺术。男女之间通过较长时间的接吻,互相吞饮对方的唾液,目的还是使男女感动,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性唤起。
2 、吐纳行气 ,采阴补阳 道教“采阴补阳”多被认为是神秘甚至是荒诞的邪淫之术,实际上只是一种男女双方调控性行为的技巧。早期的采补理论,只是男子在性交过程中控制精液的排出,“留以生身”,以阴精自补,从而强身益寿。道教房中术发展了男子以阴精自补的观点,提出了采女方之阴气以补男子之阳气的理论,甚至还产生了女子也可采男子之阳气以补女子之阴气的主张,形成了一整套男可补女、女可补男、采阴补阳、采阳补阴的道教房中采补术。但就道教房中炼养的主流来看,男子采阴补阳始终占据主导的地位。
采阴补阳是在吐纳行气的基础上实现的,即在性交的过程中,结合呼吸吐纳的功夫来调整心理意念,“引取女气”而控制射精,因此又称为“采气之道”。孙思邈总结说:“凡人习交合之时,常以鼻多纳气,口微吐气,自然益矣。”“采气之道,但深接勿动,使良久气上面热,以口相当引取女气而吞之,可疏疏进退,意动便止。”采气的目的是得阴气,只有得阴气才能使性行为得益有补。孙思邈说:“令得阴气,阴气推之,须臾自强,所谓弱而内迎,坚急出之,进退欲令疏迟,情动而止。”至于采阴补阳的道理,孙思邈以阴阳水火为喻,称“阳道法火,阴家法水,水能制火,阴亦消阳。久用不止,阴气逾阳,阳则转损,所得不补所失。”指出性交之中,由于女性性高潮的到来较迟,“阴气逾阳”,就会使男性先行射精而“转损”。因此,采阴补阳的核心问题是从呼吸控制入手,通过鼻多纳气,口微吐气的调节,尽量提升运气,口吻对方引取女方的阴气,而作吞咽之势,并且阳具深纳不动,或只徐徐进退,绝不做“高自投掷,颠倒五脏”的动作,以免“伤绝精脉,生致百病”。
3、存思守意 ,闭气深纳 存思内观,意守丹田,是道教最富特色的修炼方法。存思,即闭合双眼或微闭双眼,存想内观某一具体物像或道教神真,以集中意念,排除妄想。守意,即意念集中于脐下的丹田、气海等处,精神专注而不外攘。存思守意高度结合,目的是调控身心,以达到精神安静宁寂的境界。《房中补益》介绍的房中存思有三种方法:“以左手握持,思存丹田,中有赤气,内黄外白,变为日月,徘徊丹田中,俱入泥垣,两半合成一团。闭气深纳,勿出入,但上下,徐徐咽气,情动欲出,急退之。丹田在脐下三寸,泥垣者在头中,对两目直入内。思作日月想,合经三寸许,两半合形而一,谓日月相扌翕者也。虽出入仍思念,所作者勿废,佳也。男女俱仙之道,深纳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形,乃徐徐出入,情动乃退。一日一夕可数十为定,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思之,可猛念之。”房中存思的实质是集中意念以延缓性交的过程。如果说房中采气是通过呼吸吐纳的调节,使性交初始状态即能定气和志,既不因亢奋而紧张,也不因激越而躁竞,变得平稳而愉悦有度,那么,房中存思就是要尽量维持这个平和稳定的性交过程,使之“久用不止”,“久而弥佳”。
房中存思的关键是闭气深纳,不要扰动阴精,即通过高度集中意念以控制精液的排泄。这种修炼无疑是一种高级的功夫,所以孙思邈说“此非上士有智者不能行也”。
4、导引按摩,还精补脑 道教房中描绘的理想性交过程分为四步:首先,男女双方通过徐徐嬉戏神和意感地铺开性爱的温床,尔后结合吐纳行气让性爱在气定心安志和“三气皆至,神明统归”的状态下展开,继之以存思守念,使性爱悠然延伸,最后即使施泻,也要“精上补脑,使人长生”。这四个步骤,以“精上补脑”为归结,是道教房中炼养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谓“精上补脑”,即葛洪《抱朴子》提出的“还精补脑”,据称出自老子的摄养之术。葛洪总结晋以前的房中术,认为“房中之术十余家,或以补救劳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补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教的还精术,实际上是一种控制精液排出体外的技巧。孙思邈肯定葛洪的观点,提倡宝精闭固,数交不泻,如果万一要施泻,也要使精液不妄出,而上补于脑髓。《房中补益》称:“凡欲施泻者,当闭口张目,闭气,握固两手,左右上下缩鼻取气,又缩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急以左手中两指抑屏翳穴,长吐气并啄齿千遍,则精上补脑,使人长生。若精妄出,则损神也。”孙思邈所辑的“精上补脑”法,不见于此前的文献,是十分珍贵的房中养生资料。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