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掉入情绪里,然后鬼打墙出不来;第二种是立马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想得清楚透彻,然后迅速斩断情绪,让自己离开那个状态。
这两种反应都各有其风险存在。当我们过于认同我们的情绪时,我们就容易把情绪放大、无限上纲,因而掉入情绪的陷阱之中,无法出脱。例如失恋,如果我们过于认同失恋时的悲伤情绪时,我们就很难走出情伤,会一直把自己丢入情绪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但如果你是后者,那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虽然后者表面上看来很理智,可以清楚分析所有的情况,并且不陷入情绪之中,但更多时候情绪反而被强行抑制住,无法宣泄。
没有被认知、承认过的情绪,会变成某种伤口,停留在我们身上,随着越来越多未经处理的情绪的累积,有可能会在某一天爆发,或是将我们变得扭曲。
没有被承认的情绪就像一个小孩子,它会试图用各种方法让你发现它的存在,不见得是心理上的,有可能是直接反应在身体上。我小时候很常会有末梢神经疼痛的问题,感觉很像有一颗小钢珠在骨头里快速的上下震动,但过一阵子可能就好了,去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因为那时候的我无法意识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压力、悲伤、愤怒、恐惧、无助,全都采用压抑的方式来处理,并且直接否决掉这些情绪,最后情绪只好透过身体来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状况不对劲。
在我们长大之后,回想起过去受到的伤害时,我们往往会用理智去告诉自己:这些都过去了,我现在已经好了。,事实上,我们真的好了吗?
前几天有个培训讲师跟我说:有些伤口之所以一直没好,是因为我们省略了哀悼的步骤。,我们往往以为伤口会被时间愈合、带走,但时间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掩盖。它或许能让我们遗忘,却无法真的治愈。
有一次我跟别人聊到童年,当我说到:其实我很想带便当。这句话的时候,我瞬间充满了难过的感觉,甚至直接哭出来,但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如果时间真的能带走伤痛,那我根本不该有感觉。
事实只证明了,在我回想到过去的时光时,我的精神也回到了我当时的处境-觉得必须懂事,所以不能对父母做太多要求,否则就不是个好孩子。
这表示,如果伤口不处理,它就会在你心里一次又一次的重现过去,即使你没有意识到。
处理伤口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看到伤口,我们无法了解任何我们完全未知的事,你要先跟过去的伤痕做连结,这代表你必须再一次唤醒它。不要妄想你能站在自己现在的立场去清理它,在唤醒它的时候,你势必会回到过去那个受伤的自己,很可能是幼年时的自己。你会感觉到自己很无助、无力、受伤、痛苦、不愿想起,但唯有先面对了之后,我们才能以现在的自己去陪伴过去的自己,也才能真的清理过去的伤痛。
你必须先照顾、抚慰那个过去受伤的人,他才不会永远停在原地,随时准备好要做些什么让你发现他。
不正视伤口,可以说是某部分的自己与现实剥离,当你忽略的伤口越多,你与现实脱节的程度就越严重。与现实脱节包含了无法正确感受到他人所传递的讯息、无法意识自己的情绪并处理、无法客观解释事件等等。
与现实脱节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没办法好好跟他人相处,容易误将别人的善意当作恶意,或过度放大某些讯息。
当你与伤口连结后,就要开始进行自我陪伴,也就是先同情过去的自己、先和自己站在同一阵线,而不是急着用仁义道德来打压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就算别人觉得荒谬又如何?
这都不能影响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所以切勿在感受的最初就抨击自己,认为自己不该有这种情绪,不管我们要不要改变想法或是调整自己,都是之后的事。
自我陪伴中,要做的就是承认情绪。承认情绪不代表认同情绪,情绪认同可能会导致我们过于陷入情绪之中,我们只需要承认即可,不管那些情绪再怎么令你感到羞愧,你都必须先跟自己承认这些情绪的存在。
甚至你该花一点时间去认识你情绪背后的情绪,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认知情绪的存在之后,开始哀悼,哀悼这件事的发生、哀悼自己的伤痛、哀悼自己的委屈、哀悼这些遗憾。哀悼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用来协助自己接受事实,唯有确实的接受事实,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活在假象里,也才能够继续前进。给自己一点时间跟过去那个受伤的自己、受害的情绪道别,就像我们的身体受了任何伤,都需要时间修复一样,心理受的伤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
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让自己难过一下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去意识到情绪的存在、感受那个情绪,别去抓着情绪,也别陷进去,让情绪自然的流动、自然的离开。
除非你意识到这个情绪停留了太久,否则就让它自然的存在就好。
完成上述的步骤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善解-帮过去的事件换一个让自己能满意的角度去解释。当我们改变了我们的解释时,我们会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那个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事,甚至你可能会很感谢自己曾经历过这样的过去。
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一些你知道的伤口,或许你会发现很多以前自己无法做到的心态,变得可以自然的达到,因为你正在康复。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何洁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