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隐痛、腰骶酸痛、异常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可能由盆腔感染反复发作、邻近器官炎症蔓延、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
盆腔慢性炎症导致组织粘连充血,患者常出现持续性下腹坠胀或隐痛,劳累或性生活后加重。疼痛多位于耻骨上方或两侧髂窝,可能伴随肛门坠胀感。急性发作时可转为锐痛,需警惕输卵管积脓等并发症。
炎症刺激骶神经及盆腔结缔组织,约60%患者出现腰骶部钝痛,晨起或久坐后明显。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与子宫后位或盆腔静脉淤血有关。部分患者误诊为腰椎疾病,需结合妇科检查鉴别。
宫颈管黏膜炎性渗出导致白带量增多,呈黄色或脓性,可能伴有异味。病原体持续感染时,分泌物中可见泡沫状滴虫性或豆腐渣样霉菌性改变。需通过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
盆腔充血影响卵巢功能,常见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痛经加重。子宫内膜受累时可能出现经间期出血。长期炎症可能导致输卵管堵塞,进而引发继发性不孕。
部分患者出现低热37.5-38℃、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急性发作时可伴寒战高热。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食欲减退等,与慢性疼痛刺激和焦虑情绪有关。
慢性盆腔炎患者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盆浴和阴道冲洗。日常可进行温水坐浴缓解疼痛,选择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作息配合适度有氧运动如瑜伽、快走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若出现发热、剧烈腹痛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伴侣需同步检查防止交叉感染。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