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缺水时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头晕乏力、便秘等表现。长期缺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
口渴是身体缺水最直接的信号,当体内水分不足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会触发口渴反应。轻度缺水时可能仅表现为口腔黏膜干燥,严重时会出现持续性口干舌燥甚至吞咽困难。老年人对口渴敏感度降低,更需主动补水。
健康成人每日尿量应维持在1000-2000毫升,缺水时尿液浓缩导致尿量明显减少,颜色加深呈深黄色或琥珀色。长期排尿不足可能增加尿路感染风险,观察晨尿颜色是判断缺水程度的简易方法。
皮肤含水量约占全身水分的18%-20%,缺水时皮肤弹性下降,出现紧绷感、脱屑甚至细纹。按压手背皮肤后回弹缓慢、嘴唇干裂起皮都是典型表现。冬季空调环境下皮肤水分蒸发加快,需特别注意保湿补水。
体液流失达体重2%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下降、头痛等脑供血不足症状。缺水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突然站立时眼前发黑。运动员及高温作业人群更易出现此类症状。
肠道需要充足水分软化粪便,每日饮水量不足时,结肠会过度吸收水分导致大便干硬。长期便秘者晨起空腹饮用温水能刺激肠蠕动,膳食纤维摄入需配合足量饮水才能发挥通便效果。
建议每日饮用白开水、淡茶水等1500-17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效果更佳。高温环境或运动后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肾脏负担。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柠檬色为宜,哺乳期女性和痛风患者应适当增加饮水量。若出现意识模糊、少尿无尿等严重脱水症状,须立即就医处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