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类型可通过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及发作时间判断,主要有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两类,区分依据包括发病年龄、疼痛持续时间、是否伴随器质性疾病等。
原发性痛经多为痉挛性下腹绞痛,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持续48-72小时;继发性痛经表现为钝痛或盆腔压迫感,可能贯穿整个月经期甚至非经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常向腰骶部放射,盆腔炎则伴随性交痛。
青春期初潮后1-3年内出现的痛经多为原发性,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25岁后新发痛经需警惕继发性,如子宫腺肌症发病高峰在30-40岁。继发性痛经患者约40%存在不孕史。
原发性痛经多伴恶心、腹泻等前列腺素反应;继发性痛经常见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出现便血、尿血。盆腔粘连者可触及附件区包块,慢性盆腔痛患者常有泌尿系统症状。
原发性痛经程度多年稳定,热敷可缓解;继发性痛经呈进行性加重,止痛药效果逐渐减弱。子宫肌瘤引起的痛经可能伴随肌瘤增大出现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等。
超声可检测子宫肌瘤、腺肌症等器质病变,CA125升高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是诊断盆腔病变的金标准,宫腔镜检查适用于黏膜下肌瘤或宫腔粘连。
建议记录月经周期疼痛特点,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缓解方式及伴随症状。日常避免经期剧烈运动,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可降低炎症反应。继发性痛经患者需治疗原发病,如短效避孕药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灶生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适用于中重度病例。每年妇科检查应包括盆腔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筛查,特别是痛经进行性加重或合并不孕者需及时排除恶性病变。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