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感染可能存在无症状潜伏期或症状不典型的情况。梅毒感染主要有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感染、医源性感染五种途径,部分患者可能因初期症状轻微或未察觉而误认为“莫名其妙”感染。
约95%的梅毒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梅毒螺旋体可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破损侵入人体,初期硬下疳可能出现在隐蔽部位如阴道内、肛门周围而被忽视。建议高危性行为后4周进行血清学检测,早期可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妊娠期梅毒螺旋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部分孕妇感染后无明显症状,需通过产前血清筛查发现。孕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阻断传播,常用苄星青霉素肌注治疗。
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可能传播梅毒。我国目前血液制品已严格筛查,但非法采供血或吸毒共用针具仍存在风险。此类感染通常无典型一期硬下疳表现,直接进入二期梅毒阶段。
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毛巾等传播,需满足接触部位有皮肤破损且病原体具有活性等严格条件。此类感染概率极低,通常伴有其他明确传播途径。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或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可能导致感染。现代医疗规范下发生率极低,多与创伤性操作如手术、牙科治疗相关,潜伏期后可能出现非典型皮疹。
梅毒确诊后应避免性生活直至治愈,伴侣需同步检测治疗。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疹。饮食宜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深色蔬菜水果,限制酒精摄入以免影响药物代谢。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力恢复,治疗期间每3个月需复查血清滴度至随访2-3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血清学持续阳性需进一步评估是否进展为晚期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