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果肉发黑多由氧化或微生物感染导致,轻微变色可切除后食用,大面积霉变需丢弃。
梨切开后果肉接触空气,酚类物质氧化生成褐色醌类化合物。用柠檬汁浸泡或真空密封可减缓氧化速度,局部发黑区域切除1cm以上仍可安全食用。
冰箱储存温度低于0℃时,梨细胞破裂释放多酚氧化酶引发褐变。冻伤梨需观察是否伴随腐烂,未变质部分可加热做梨汤,避免生食。
扩展青霉等霉菌通过表皮伤口侵入,初期形成放射状黑斑。霉变梨产生展青霉素等毒素,即使切除可见霉斑仍存在健康风险,建议整颗丢弃。
过熟梨果糖转化为深色物质,伴随质地软化。可制作梨膏或果酱,高温熬煮能灭活酶类,100℃以上处理15分钟可安全食用。
梨小食心虫蛀蚀通道滋生细菌导致黑心。蛀孔周围3cm果肉可能含虫卵或代谢物,不建议食用,完整部分需沸水烫洗后加工食用。
储存新鲜梨建议用透气纸袋包裹置于4℃冷藏层,成熟度高的梨需3天内食用完毕。每日摄入200g梨肉可补充膳食纤维,搭配银耳炖煮能润肺止咳。出现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需及时就医,霉变水果产生的赭曲霉毒素可能损伤肾功能。定期检查水果筐避免交叉污染,乙烯敏感水果不宜与梨混放。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