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存在2-4周潜伏期,由EB病毒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
EB病毒进入人体后需经历14-50天潜伏期,儿童潜伏期通常短于成人。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复制后侵入B淋巴细胞,此时虽无症状但已具传染性,接吻、共用餐具均可传播病毒。
唾液是主要传播媒介,90%以上成人携带EB病毒。除接吻外,咳嗽飞沫、母婴垂直传播、输血也可能导致感染。青少年因亲密接触频繁成为高发人群。
潜伏期结束后出现持续发热38-40℃、扁桃体白色渗出物、颈部淋巴结压痛。约30%患者伴随眼睑浮肿,10%出现皮疹。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比例超过50%。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阿昔洛韦可抑制病毒复制,布洛芬缓解发热疼痛,泼尼松用于重症喉头水肿。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
发病期患者应单独使用餐具,避免亲吻行为。免疫力低下者可服用转移因子口服液增强抵抗力,健康人群日常补充维生素C、锌元素有助于预防感染。
患病期间建议食用百合粥、绿豆汤等清热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半年内禁止竞技类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EB病毒抗体IgM转阴前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减少病毒排放。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朱陵群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