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学家曾说:“时下,很多男人容易冲动,并不是因为脾气有多么急躁,而是因为缺乏自信。”也有人说,男人缺乏自信,容易产生冲动情绪,这种冲动实际上是他们一种错误的自我保护。对于上面所说观点,难道男人的冲动真的和自信有关吗?
从心理学上看,如果一个男人对自己的价值不认同,他会觉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胁的,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是怯懦、退缩。尤其遇到偶然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发失控的情绪,如急躁、愤怒等。
对于爱冲动的男人,建议不妨采用以下几点,帮助自己缓解冲动情绪。
首先,如果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的情绪变得焦躁、愤怒,不如在你表达出情绪之前,先为自己的情绪降降温,比如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三分钟后再发怒。”然后在心中默数。不要小看这三分钟,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你恢复理智。
其次,当你发现自己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赶快转换一个环境,你的注意力和精力也会相应地转移。千万别让自己陷在死胡同里,总是去想那些惹你生气的人或事,这样你会更加生气。另外,当感觉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主动做一些运动,让冲动的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流掉。
最后,也是经常说的,遇事还要把话说出来,多和朋友沟通。尤其是在你不生气的时候,和经常受你气的人谈谈,彼此听听对方最容易发怒的事情,设想一些沟通感情的方式。
自信是需要自己去建立的,有了自信才会有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缺乏自信带来的冲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表达自己情绪的同时更要懂得正确自我调节,切不可任由冲动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
做人要拥有一种和平忍让的心理
成大事者善让,即遇事不与人无谓地争高论低,而是通过忍让的办法,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无为地好争而不好让。
君子坦荡荡,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高尚品德。做人要胸襟豁达,要有平和忍让之心。这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事业有成之人的必备个性。
所谓忍让,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谦和、克己、委曲求全的态度和行为。这里忍让的是那些与自己的朋友、同事等之间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如与朋友或同事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就不要斤斤计较,应该豁达一点,吃点小亏算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同事之间的团结。而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坏人坏事,则不但不能忍让。反而应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所以,我们说的忍让并不是不辨是非、放弃原则、毫无限度地对一切事物的忍让,该忍时忍,不该忍时则寸步不让。应该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才是成功者具有的度量。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智慧。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却看到了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所以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温暖阳光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中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现实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总在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说邻居家污秽不堪。有一回,她故意将一位朋友领到家里,指着窗外说:“你看,那家绳上晾的衣服多脏啊!”可那位朋友却悄悄地对她说:“如果你看仔细点儿。我想你能弄明白,脏的不是人家的衣服,而是你自家的窗玻璃。”
是啊。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为什么不学着宽厚待人,而是去轻易地指责呢?即使脏的真是邻家的衣服,我们为什么不能表示理解和容忍呢?要知道,这样做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损失。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何洁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