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症状主要有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经期延长、闭经、痛经加重、非经期出血、经血颜色质地改变、伴随全身不适等。月经不调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精神压力、过度节食、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天,月经不调患者可能出现周期缩短或延长。部分人表现为月经频发,两次月经间隔不足21天;另一些人则月经稀发,间隔超过35天甚至数月。这种紊乱多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导致,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
月经量超过80毫升为月经过多,表现为需频繁更换卫生巾、出现血块等;少于20毫升则为月经过少,经期仅有点滴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导致经量增多,而卵巢功能衰退、宫腔粘连等则会引起经量减少。
正常经期持续3-7天,超过7天属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足时子宫内膜脱落不全,会导致经期拖尾;子宫腺肌症患者因宫缩乏力,经血排出不畅也会延长经期。长期经期延长可能引发贫血,需及时干预。
原发性闭经指年满16岁仍无月经来潮,继发性闭经则是正常月经建立后停经6个月以上。下丘脑性闭经常见于过度减肥、精神应激,卵巢早衰会导致雌激素水平骤降,而宫腔粘连可能造成子宫性闭经。
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需警惕器质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多始于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子宫肌腺症患者常伴经量增多和子宫均匀增大。前列腺素分泌过多也会导致原发性痛经加剧。
排卵期出血量少色淡,持续2-3天;接触性出血可能提示宫颈病变。无规律阴道流血需排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恶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突破性出血常见于黄体功能不足或口服避孕药使用不当。
经血色暗红伴大量血块可能提示宫寒或瘀血;淡红色稀薄经血常见于贫血;经血发黑可能与气滞血瘀有关。经血粘稠度增加见于子宫内膜炎,水样经血需警惕输卵管癌可能。
经前乳房胀痛、头痛、水肿属于经前期综合征表现。更年期女性可能伴潮热盗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有痤疮、多毛。严重贫血者会出现乏力心悸,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可能体重骤变。
建议月经不调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和情绪波动,注意腹部保暖。可适量食用红枣、枸杞、红豆等补血食材,经期忌食生冷辛辣。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瑜伽等舒缓运动能缓解经期不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到妇科内分泌科就诊,通过性激素六项、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