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能由铁元素摄入不足、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慢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铁是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原料,长期偏食或节食可能导致铁元素缺乏。女性因月经失血更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日常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长期纯素食或胃肠吸收功能异常会影响维生素B12摄入,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这类贫血可能出现手脚麻木、舌炎等症状。可通过鸡蛋、乳制品等食物补充,严重者需遵医嘱注射维生素B12制剂。
妊娠期女性或长期饮酒者易出现叶酸缺乏,引发与维生素B12缺乏相似的贫血类型。新鲜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富含叶酸,备孕及孕期女性应特别注意补充。
女性月经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反复出血等慢性失血会持续消耗体内铁储备。需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同时配合补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者也需警惕隐性消化道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直接影响造血功能,这类贫血常伴随感染或出血倾向。需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医疗干预。
预防贫血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月经期女性可定期检测血常规,出现持续乏力、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长期饮用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烹饪时使用铁锅也有助于增加膳食铁摄入。备孕及孕期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充营养素,慢性疾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