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疾病主要包括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和鼻腔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感染、过敏、结构异常或肿瘤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为鼻塞、流涕、头痛或嗅觉减退。
鼻炎分为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由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发,表现为阵发性喷嚏和清水样鼻涕;非过敏性鼻炎可能与感染、环境刺激有关,症状持续且鼻涕黏稠。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或鼻喷激素,慢性患者可考虑免疫调节治疗。
鼻窦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急性期表现为面部胀痛、黄绿色脓涕,可能伴随发热;慢性期症状持续超过12周。治疗采用抗生素、鼻腔冲洗,严重者需鼻窦穿刺引流。反复发作可能与鼻腔结构异常或免疫力低下有关。
鼻息肉是鼻腔黏膜的良性增生,常见于慢性鼻炎或哮喘患者。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嗅觉丧失,巨大息肉可能引起面部变形。初期可用糖皮质激素控制,体积较大或影响呼吸时需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管理。
鼻中隔偏曲多为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所致,表现为单侧鼻塞、反复鼻出血或头痛。轻度偏曲无需处理,严重者可能引发鼻窦炎或睡眠呼吸暂停,需通过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手术可同步解决鼻腔通气障碍和继发炎症问题。
鼻腔肿瘤包括良性乳头状瘤和恶性鳞癌等。早期症状类似鼻炎,后期可能出现鼻出血、面部麻木或视力改变。诊断依赖鼻内镜和病理活检,治疗需手术联合放化疗。长期接触甲醛、镍等致癌物者为高危人群。
预防鼻部疾病需保持鼻腔清洁,冬季使用加湿器避免干燥,过敏人群应定期清洗床品。出现持续鼻塞、血涕或面部疼痛超过两周应及时就诊。日常可练习鼻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多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增强黏膜抵抗力,吸烟者建议戒烟以减少鼻腔刺激。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曹剑
副主任医师